绿松树

搜索
查看: 68|回复: 0

心理学中情感的作用

[复制链接]

6

主题

8

帖子

2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0
发表于 2022-12-21 20: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类对其生活的环境所做的改变,我们称之为文化,文化就是人类精神激发肉体去行为的结果。精神指导我们去工作,精神指导和帮助肉体的发展。总而言之,我们人类的每一种行为体现着精神的作用。但是,我们的初衷,并不是过度强调精神的无所不能。如果要克服困难,健康的身体也是必需的。由此,我们看到精神的作用是这样的:它控制生活的环境,以保护肉体免受疾病、死亡、意外事故、灾害等的侵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能感受到快乐、痛苦,能进行各种想象,认知环境的优劣。
想象和认知不仅是预见未来的方法,它们还能够激发身体的其他感觉,并支配身体随之行动。个人的感知能够支配肉体的行为,但是肉体却没有办法控制精神,个人的人生态度以及人生目标构成了个人的感知能力。
显然,支配个人的,不仅仅是他的人生态度。在没有其他力量的作用下,人生态度并不足以对身体造成病症,只有感情加强后,人生态度才会引起行为。个体心理学的新概念表明:感知不会和人生态度对立,只要确定目标,感知就会为了达到目标而进行调整。这一点已经超出生理学和生物学的范畴了,化学理论无法解释感知的根源,化学实验也无法预测感知的发生。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先假设生理的存在,但是我们最终关心的是心理的目标。我们并不是很关心焦虑对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影响,我们关注的是引起焦虑的对象。
据此,我们可以说焦虑并不是由性压抑引起的,更不是难产引起的后遗症。这样的说法显然是荒唐的。那些习惯于母亲的陪伴、帮助、保护的孩子,他们会发现,无论怎样的焦虑,都能够成功引起母亲的注意,进而控制母亲。我们发现,发怒也是控制一个人或者一种情景的工具之一。我们身体和精神的表现都来自于遗传,我们的关注点就在于如何应用遗传,以获取既定目标,这似乎是心理学研究的唯一对象。
从每一个人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感知是随着他所要获取的目标这一必需的方向发展的。无论是欢娱或悲伤,踟蹰或勇决,都和他的人生态度协同一致,其表现和强度都与我们所预料的无差无别。经历痛苦才实现目标的人,他并不会因为达成目标而感到快乐或满足,他只有在不幸的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觉,我们的感知是能够被控制的。一个患有广场焦虑症的人,当他一个人在家,或者指使别人去为他办事的时候,他的焦虑就会消失。所有的神经官能症患者都会避开生活中他们无法成为支配者的情境。
情绪的格调和人生态度一样,是固定的。例如,胆小的人永远胆小,即便在有别人保护的情况下会表现得很勇敢,在更弱小的人的面前变得十分高傲自大。他的房间可能有三把锁,有几个报警器,一只看门狗在保护自己,即便如此,他却依旧在吹嘘自己有多么勇敢。没有人会认为他是胆小的,但是他性格中的胆小部分在他烦琐地保护自己的行为中表露无遗。
性和爱情的领域也能提供类似的证据。当一个人想接近他的性目标时,也必然会出现属于性的感知。为了集中心意,他必须排除一切其他兴趣,这样,他才能产生适当的感情,生发必要的功能。如果他拒绝排除其他的兴趣,他就会缺少这些感情和功能,就会阳痿、早泄、性欲降低、性冷淡、性变态等。造成这样情形的原因基本是不正确的优越感和错误的生活态度导致的。对于这样的情形,我们会发现:他只是期望别人的体贴,但是自己却不体贴别人;他对社会没有兴趣;他们没有勇气,在进取的活动中经常失败。
我有一个病人,他在家中排行第二,因为无法摆脱负罪感而觉得痛苦万分。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是非常诚实的人。在他7岁的时候,他哥哥代替他做了作业,但是他却告诉老师说那是他自己做的。这个谎言让他产生了很深的负罪感,并且缠绕了他三年。后来,他跑去找到老师,承认了这个可怕的谎言,但是老师只是一笑置之。接着,他又哭着跑去找他的父亲,再次承认错误。父亲为此大大地表扬了他,并以他的诚实、可爱为荣。但是,这并没有消除他的负罪感,他依旧觉得非常沮丧。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孩子因为这样一件小事而如此严厉地责备自己,是为了证明他的诚实。他家中的高尚道德风气,使他的品质也超越其他人。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在社会生活方面,他都觉得比不上他的哥哥,因此,他会采取自己的方式来获得优越感。
在日后的生活中,他因为其他的自卑而感到痛苦,他频繁手淫,而且在学习方面也还是会撒谎。当他考试的时候,他的负罪感会变得更重。而他敏感的负罪感也使他的负担远比他哥哥的重。当他想超越哥哥而做不到时,就会以此为借口。离开大学后,他想找一份工作,但是他的负罪感变得异常强烈,他整天都在祈求上帝的原谅,结果连工作的时间都耗费了。后来,他的精神状况越来越糟糕,最终不得不被送到精神病院。就连医生对他都毫无办法,但是,没过多久,他的病情却好转了。在离开医院之前,医生和他说,一旦病情复发,请再次入院。随后,他开始攻读艺术史,有一次,在考试即将来临的一个星期天,他跑到教堂,拜倒在众人面前,哭喊着说道:“我的罪孽太过深重了。”这样,他的内心再一次崩溃。
回到医院又住了一段时间后,他回到了家里。一天,他全身赤裸着走进了餐厅。他的身材的确非常健硕,在这一点上,他完胜他哥哥。
他的负罪感是让他变得更加诚实的方法,而他也希望能借此获得优越感,但是他却挣扎着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他逃避考试和工作的行为,是他个性胆小又极度不自信的表现,他的各种病症都是他避开那些他觉得无法成功的活动的表现。如,他在教堂中的深刻忏悔,以及在冲动中赤身走进餐厅,都是借此获取优越感。他的生活态度迫使他做出这样的行为,而他的感知又和他的目标相一致。
我们较为熟悉的另外一种行为也可以证明精神对肉体的影响,这种行为能够引起身体的短暂非固定表现。通常,人的行为,如姿势、态度、表情、四肢的动作是表达感知的方式。这种行为不仅限于外在,也包括人体的内部器官,脸颊是红润还是苍白,是血液循环的结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肢体语言,而愤怒、疼痛、焦虑或其他的情绪也是表达肢体语言的一种方式。
比如,当我们遇到危险时,就会出现不同的反应: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头皮发麻、身冒冷汗、声音嘶哑、手脚颤抖等。情绪的变化会给肉体带来影响,如食欲不振、头晕恶心,有的人会影响膀胱,有的人会影响**官。我们发现,有些人在考试时会变得性亢奋。我们还发现,有些人犯罪后会去找女人发泄一番。在科学的领域,关于性和焦虑的关系,有一些心理学家主张,它们是密不可分的,另外一些心理学家则主张,它们毫无瓜葛。他们坚持的观点完全是依照个人的经验得出的,因此,对于某些人来说它们有关,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无关。
研究发现,这几种反应都是由自身的遗传因素决定的。从这些反应中,我们能够看出一个家族的弱点和特质,因为同一家族的其他人可能也会做出类似的身体反应。不过,最有趣的是通过这些行为,我们能够观察精神是如何通过情绪来支配肉体的。
一个人的情绪以及他肢体上的表现,能充分告诉我们他对目前所处情境有着怎样的判断。例如,当一个人发怒的时候,他会极力克服这种情绪,而最好的方式就是谩骂、侮辱、攻击另一个人。而且,愤怒能够影响人的身体器官,它会让人身体僵硬,有的人在生气的时候,会出现胃痛的症状,脸也变得通红,甚至会因为血液循环的改变而头昏脑涨。我们常会发现,在压制怒火后容易出现头痛或者偏头痛,对有些人而言,愤怒还可能会造成三叉神经痛或癫痫性的痉挛。
对于精神影响肉体的机理,我们尚未完全清楚,因此也无法进行描述。紧张的情绪对自主神经和非自主神经系统都有影响,一旦紧张,自主神经系统就会做出反应,进而表现在我们的行为中,如咬笔头,拍桌子,撕纸,咬嘴唇等,只要一紧张,他必然会按照某种方式做出动作,吸烟也是消除紧张的方式。这些动作表明,对于目前的情境,他已经无法忍受了。
同样,在陌生人中间,他会变得手足无措,肌肉颤抖,面红耳赤,这也是焦虑和紧张的表现。紧张会通过非自主神经系统传遍全身,所以,当人感到紧张时,人的整个身体都处于紧张状态。但是,这种紧张并不会表现得特别明显,我们讨论的症状,仅仅是其引起的结果能够被发现的而已。如果我们更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情绪包含着身体的每一部分,而身体的表现又是精神和肉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必须关注精神对肉体、肉体对精神的相互活动,因为它们都是我们所关心的整体的一部分。
从以上证据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他的情绪,会持续影响身体的发展。如果我们自身有足够的经验,对于一个很早就固定了生活态度的儿童,我们就能够预见他以后生活中的身体表现。一个坚强的人,他的人生态度会表现于他的体格中,他的身体会与众不同,他有强健的肌肉,他有坚定的仪态。生活态度和情绪会对身体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可能就是肌肉较为健美的原因。勇敢的人就连面部表情都与众不同,他的外表,甚至连他的骨骼都异于常人。
现在,我们很难否认精神也对大脑有所影响。病理学中很多案例可以证明这一点:由于大脑的左半球受到损伤而丧失阅读和书写能力的人,能够训练大脑的其他部分弥补这一缺陷,从而恢复这一能力。从中风患者的身上我们发现,对于其大脑损伤的部分其复原的可能性是零,但是大脑的其他部分会弥补并承担这个部分的功能,这样就能够恢复其丧失的功能。这一事例告诉我们,个体心理学能够被应用到教育方面。如果精神能够如此影响大脑,大脑不过是精神的工具,虽然是最重要的工具,但仍然只是工具,那么,我们就能够找到促进大脑这种工具发展的方法。对于那些患有脑部疾病的人,他们可以通过训练,让大脑的其他部分补足缺陷,使大脑更适合生活。
如果,我们定位的目标方向是错误的,那么我们的精神就很难和大脑达成合作,更不会助其成事。因此,我们发现,对于那些不会与其他人进行合作的儿童,在今后的生活中,多数人都表现得缺乏智慧和理解能力。因为,成年人的行为能够显示出他5岁之前所建立的生活态度,而且我们也能够看出他所赋予的人生意义的结果,这样,我们就能够发掘出他所面临的困难的根源,矫正他的失败。个体心理学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绿松树

GMT+8, 2025-4-20 12:32 , Processed in 0.46276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