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树

搜索
查看: 66|回复: 0

2022新闻传播学年度综述来啦!释放出了什么面试信号!

[复制链接]

3

主题

6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3-7-23 15: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前
各大期刊都发表了
「2022年新传论文年度综述」
这是对上一年国内外
新闻传播学界研究话题的总结
也是对未来研究议题的“提示”与“畅想”



陈力丹老师每年都会对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大话题进行总结,截止今年刚好是第十年。在十大新鲜话题中这类综述式论文中,陈力丹老师理清并总结了最新研究热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快速入门。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大佬的论述过程与语言组织。此外,每年,十大话题几乎都会出现在考研/保研/考博的初试、复试考场上。这篇文章不看你一定会后悔的!!!



#内容摘要
2022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新鲜话题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前三个。第一个话题涉及传统新闻学观念受到的数字化冲击,新闻、新闻真实、媒体似乎都需要再定义;第二个话题涉及如何看待互联网条件下的传播学研究,因为人们普遍感觉传播学内卷,似乎理论枯竭,而研究者根据充分的数据论证说明,传播学的自我引用率为22%,37% 引用其他社会科学论文,40% 引用非社会科学;传播学的被引和自我引用比例为 1:1。传播学和各学科之间、传播学关注的学科之间,分布广泛、均衡,其他学科对传播学引用来源多元、均衡;第三个话题是“在云端”,其实相反,网络信息的 99%流动在遍布全球海底的电缆里。现在所有的新鲜话题都与数字化和社交媒体相关。
#关键词“新闻”的再定义;传播学的“外依”与“内恋”;海底电缆;不确定性传播;新闻的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 假新闻信念;媒介时间;劳动控制;杂合新闻;游戏陪练
#释放信号
1、国际传播仍然是研究重点。在2021年的十大新鲜话题中,陈力丹老师提出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围绕如何提升国际形象进行论述,而此次则更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与意义。对于国际传播这一研究方向,在未来的趋势一定是向好的,复旦大学在2023届保研过程中首次开设以国际传播为主的夏令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媒介技术发展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新现象值得思考。陈力丹老师在文章中提到的假新闻信念、杂合新闻、媒介时间、游戏陪练等现象追根溯源离不开媒介的发展与变化。比如“媒介时间”概念早在21世纪初就被提出,但鉴于手机与社交媒体嵌入日常生活,使得媒介时间本身需要新的解释,于是这一话题也显得更新。
3、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再思考。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各个学科间的交融,对新闻传播领域无疑是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播学和各学科之间,传播学关注的学科之间,分布广泛、均衡,其他学科对传播学引用的来源也多元、均衡。如媒介社会学、媒介经济、媒介考古学等等新话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1、重新审视新闻学核心概念
陈力丹老师在论文中指出:在数字化时代,新闻学科的基础正在从传媒的职业新闻实践进入人们的生活,新闻职业共同体的壁垒被打破。以往新闻学研究局限于新闻行业本身,为从业者和管理者提供实用知识 。现在是时候重新审视以往的新闻学核心概念了。
“什么是新闻”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今,对于新闻实践的理解要从新媒介、人与媒介关系的视角来进行,即将媒介看成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境况。从数字人文主义的视角分析媒介和新闻,媒介实践和媒介制度被视为嵌入自然界和人类世界关系之中的事物。数字新闻时代,在交往的“讯息、告知和理解”三个环节中,受众通过不同的媒介进行沟通,实际上充满着诸多不确定性或选择的可能性。无论是期望通过交往形成共同体,还是批判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萎缩,都是在用旧知识来理解新世界。在政治社会学理论中,前现代社会被看成是由各部分构成的统一整体;而在一个急剧分化的社会中,人们将各种角色整合为统一的生活。传统新闻理论范式中,公众寄望于通过对话与协商而走向公共空间。如何看待?作者没有回答,只是说:数字新闻生态系统中,公众参与传播实践的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值得研究者反思。
2、传播学的外依与内恋
传播学应该有更多的块块,即横向的水平层面,至少可以分成四类:本体论、方法论、技术的和平台的(经营管理的、法规伦理的),以及横向的知识(包括跨学科的知识)。传播学两个维度的适度或过度,放在这个框架里就能意识到。如果太聚焦于某一个块块,多半会有过分内恋;如果跨越所有的块块,知识又不够,会走向过分的外循环。这都因为没有扎根到水平层面去。块块的研究若脱离条条的话,会不落地,过分抽象化。所以,传播学研究始终要有一个大的框架在心中,既非外依也无自恋才好。
3、国际传播——海底电缆
“媒介物质性”研究成为时髦话题,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以往过度关注传播内容、文本、话语、意义的重新思考。传播的物质基础很重要,我们关于传播的想象已经从地球村漫步到云端。其实数据不在云端,而在海洋深处。436 条遍布全球的海底电缆支撑着 99% 的国际信息传播。认识国际传播,必须把目光放到媒介基础设施上。在过去的一年中,只有一篇真正研究物质的文章,即关于海底电缆(如下图)海底电缆会偶然发生断裂。例如,2008 年波斯湾地区发生涉及 14 个国家的海底电缆断网。这种情况下,往日“不可见”的问题迅速转化为“可见”,民众被激发而参与到海底电缆事务中。各方面都盼望早日修复,同时发生两种现象:其一,正常状态下难以察觉的网络使用不平等表露无遗,有权势的阶层可以优先使用剩余网线而普通民众不能使用;其二,不少民众将断裂事故与国家安全相联系,不断推动阴谋论发酵,最终与民族国家意识形成汇流,技术性断裂事故逐渐变为国家安全事件。



【学姐提示】喜欢并且想继续从事国际传播的同学最好可以熟练掌握海底电缆这一概念,注意,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国际传播的影响与意义为何值得各位同学关注,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去阅读约翰·杜海姆·彼得斯著,邓建国译:《奇云:媒介即存有》~
4、不确定性传播
2022年有文章从反转新闻引出“不确定性传播”的概念。反转新闻是一种确定性的信息传播,但发布者出于私利目的把本来不确定的信息作为确定性信息加以传播,翻车是必然的。“不确定性传播”在我国至少有十几年的研究历史,只是长期处于边缘,知道之人甚少。
不确定性新闻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为事实不确定。由于信源缺失或交代模糊,造成事实真假难辨。这类新闻往往仅是局部的事实片段,与真相有着一定的差距或本身存在不确定性;第二种为真相不确定的事实。由于事件处于发展变动进程之中,真相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把握、预知和预测而导致的真相不确定;第三种为认知方面难以确定的事实,例如金融、健康、环境和科技风险,医学的不确定性,以及与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的争议性、冲突性事件;第四种为绝对不确定的事实,主要是指一定意义上超出目前人类认知能力的事实,诸如未知世界或领域的探索、极端莫测的灾害,以及复杂的金融危机。为此,文章开列了前人在不确定信息传播方面的6个主要议题和33项内容。
5、新闻的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
传播学教材很早就介绍了“接受美学”关于“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的概念。新闻活动的基本矛盾是新闻传播与接受的矛盾。新闻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关系,既是最为稳定的关系、始终存在的关系,又是整个新闻互动系统中最基本的核心关系。这是一种接触媒介、阅读视听、感知理解和评价判断新闻文本的精神活动。就文学的传播而言,作品只是作家创作的文艺制品, 即第一文本;而被读者印入脑中,经过领悟、解释、融化后再生的艺术情感和形象,才是真正的审美对象,即第二文本。
【注意】第二文本强调信息的交流性,重点关照了读者的主体地位。作者、文本、读者共同构成了作品意义的表达与建构空间。
6、假新闻信念
近年我们批判假新闻主要是从传者角度考察,这导致无法对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完整的理解。社交媒体时代,假新闻的接受者往往也是假新闻的接力传播者,因而系统地从学理上分析人们为什么相信假新闻。
对于人们为什么会相信假新闻,从认知心理学视角看,有两种不同的学术分析。第一种可称为“思维论”。人们相信假新闻,是因为仅用直觉处理了信息,而没有进行分析。直觉的思维常常导致人们的判断错误,分析则需要人们的思考和逻辑推理,大概率上可以帮助人们纠正错误的直觉,作出相对合理的判断。第二种可称为“动机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人们相信假新闻不是因为直觉思维造成的,而是受其心理动机的促使,更愿意相信与自己立场相同的新闻,而无论其是否真实。
7、媒介时间
目前,学界对于媒介时间的研究,陈力丹老师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1、媒介时间由通讯/媒介技术所形塑,其时间形态表现为瞬时、零散和无序。电报、电视和计算机是三个媒介时间的技术节点。2、电子媒介对时间观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大众的休闲时间被吸纳为媒介消费时间。媒体根据时间场景的变化,给人们提供和匹配不同的媒介内容,从而吸引大众的阅听;第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流重塑了日常生活的时间秩序,这时“媒介时间”包含三个相互勾连的维度。3、从话语、感知、结构三个方面讨论了媒介时间变迁的具体内容。
8、劳动控制
近几年关于记者编辑是“数字劳工”的说法比较普遍。随着信息化多平台的发展,专业新闻媒体的从业者(尤其记者)数量在减少,部分原因是自由撰稿人的兴起。分析这群人的工作性质时,一个新概念“劳动控制”出现了。这是采用了马克思《资本论》里关于“劳动过程控制”的概念。马克思19世纪就注意到资本对工人劳动的强制性控制正在发生软性的变化,劳动中工人某种程度的自我控制反而会获得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现在的网络自由撰稿人属于非正式、不稳定的就业形式。与数字技术发展相适应,非正式工作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增长,与之相关的新的劳动控制也引发了学界的关注。
【学姐提示】对于劳动控制的研究往往与数字劳工相结合,比如外卖员、粉丝、甚至我们每一个在刷抖音、小红书的用户都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被称为数字劳工
9、杂合新闻
杂合新闻这个术语大致体现出当下数字新闻业给人们的感受:兼容并包、瞬息万变。这种变动的感受经验,来源于数字新闻业各种边界的重构。其一是新闻专业/职业的边界,新闻生产权从新闻职业者向普通用户过渡;其二是新闻业与社会之间的边界,数字新闻用户的情感实践在塑造特定的价值认同和推动社会行动方面具有一定潜能;其三是新闻文本/产品的边界,数字新闻是杂合的液态的,不再有固定的产品模板。新闻最终的呈现形态取决于平台与输出的终端。
因而,经典新闻学理论关于新闻文本的静止观以及由此衍生的“文本中心主义”逐渐失去其解释力。总而言之,“杂合性”不仅体现了新闻实践业态的巨变,也表明了新闻学理论需要革新。
10、游戏陪练
数字经济时代,电竞游戏市场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游戏主播、职业选手以及游戏代练等相关行业和群体。2019 年国家发布《电子竞技陪练师标准》,游戏陪练被认定为一种具有等级标准的制度性职业。在围绕趣缘和社交关系展开的游戏陪练初期,游戏陪练和玩家多围绕游戏技能和游戏文化进行探讨,甚至由此孵化出著名的游戏社区和游戏论坛,形成游戏世界中的公共领域。但当陪练行业进入平台化的发展模式,一切都以经济价值为导向,都有了可效仿的模式和轨迹,纯粹的游戏探讨被边缘化,陪练和顾客游戏过程中的交流主要以娱乐为主,交流内容显得苍白和肤浅,围绕游戏文化形成的理性讨论逐步缩减。
#EN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绿松树

GMT+8, 2025-4-20 11:57 , Processed in 0.24060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