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树

搜索
查看: 68|回复: 0

互联网时代新闻的思考与救赎

[复制链接]

2

主题

8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
发表于 2023-7-21 21: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一名高级记者和两届中国新闻奖评委,我已把研究领域转移到传播学和新媒体,但多少仍保存着一点新闻情结。最近十年,我陆续对互联网视域下的新闻做了一些探讨:《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界定》《电视新闻栏目官方微博的实证研究》(2012)《新闻不死,新闻业会死去》(2014)《从“新闻学与传播学”到“传播学与传媒学”》(2015)《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之变》(2018)《新闻分发和新闻报道同样重要》(2019)《试论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消费》(2020)。显然,这些思考是零碎而不系统的。
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彭增军教授的研究比我更系统而深入,我们曾在一次讲学中认识。彭教授是密苏里大学的硕博士,还曾担任过《北京周报》执行主编,他的专著《新闻业的救赎——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16个关键问题》(2018年),这16个问题就是书中16章,实际上是彭增军在《新闻记者》专栏文章的集成。
第1章 新闻生死劫
第2章 厨师与厨房,大锅饭与自助餐:新闻生产方式的革命
第3章 凤凰涅槃:再造新闻编辑部
第4章 媒体融合为什么成了夹生饭
第5章 穿新鞋还要走新路:数字时代传统媒体的创新
第6章 传统媒体创新的打开方式
第7章 谁来豢养看门狗:社交网络时代新闻媒体的商业模式
第8章 内容何以为王?
第9章 熟悉的陌生人:社交媒体时代的受众
第10章 事实与谎言:网络时代新闻的去伪存真
第11章 传统与挑战:网络时代的媒介伦理
第12章 从把关人到网红:媒介伦理的社会化
第13章 主义与生意:新闻模式与商业模式的悖论
第14章 后真相时代新闻的立场与担当
第15章 权力的丧失: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人的职业危机
第16章 因品质得专业:人人新闻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重塑


彭教授这本书虽然是基于美国报业的研究,但已经进入互联网视域,出现用户、网红、社交媒体、大数据等概念。我觉得有一段话很精彩,在谈到新闻业的商业模式时,他写道:“无论是受众也好,用户好好,你留下的最值钱的不是你的眼球或者你的订阅费,而是善于你的信息。一个透明的你会更值钱,更好卖。”(P101)《新闻业的救赎》一书并没有给出拯救新闻业的灵丹妙药,更多的还是深入的思考、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北京大学胡泳教授如此评论:“新闻的生死,不只是一个行业问题,而更是一个专业的生死。这个专业具有社会价值,目前不能反映在其市场价值中。正如作者所说,新闻业的救赎不仅仅来自市场,也必须来自社会。”
这些年新闻学研究远不如传播学研究繁荣,彭教授这部专著可以说是少有的新闻学研究杰作。在此我只有两个问题:一是该研究仍以新闻生产为视角,可否把新闻置于大传播视域来考察呢?二是该研究仍以配方新闻理论与实践为研究框架,对于中国特色新闻学恐怕还要考虑中国新闻的特殊存在。
近年来,国内新闻研究数量也不少,2020年论文数量竟达到3万余篇,但到后逐年减少到一万多篇。但仍有些不错的研究,我认为深圳大学常江教授等人的《数字时代的新闻源:构成、趋势与意涵》就很有价值。该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央视新闻和《新京报》“两微端”报道的新闻源选择情况进行考察,并尝试据此阐释数字化进程对于中国主流新闻机构的生产实践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国的数字新闻业态下,媒体机构的新闻源选择受到机构属性、平台规则与报道类型的综合影响;传统意义上的权威新闻源出现分化;不同类型的公众话语作为新闻源在非时政报道中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业内存在的某些基于文化与政治资本形成的权威层级在数字新闻生态下得以延续。研究进而描摹数字新闻业演进的两个基本趋势:一是平台规则正在取代机构文化成为塑造整个新闻业态的直接力量;二是数字新闻业在文化上将日益体现出非精英化的特征。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变革也影响着新闻教育,新闻院系通过部校共建、改革课程、创新教学等举措来驱动新闻教育发展。深圳大学在新闻本科教学中更加注重新闻的应用性,他们率先把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尽管我认为新闻专业的毕业设计更多是解决技能问题,但这也是值得肯定的尝试,其实毕业设计对老师的指导和组织要求更高,需要他们更懂传媒更懂应用,这就促使他们走下学术的金字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绿松树

GMT+8, 2025-4-20 12:10 , Processed in 0.09227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